close

「一切都出於共享的生活經驗,從來就不是理論。」

2013年9月19日 10:23

 

閱讀若瑟(Joseph Wresinski)神父,深耕《窮人就是教會》

楊淑秀,2013/09/17,心靈工坊

 

以華人世界的譯者、讀者與志願者的身分談這本書。 

 

莊子《大宗師》裡面,有一句話:「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若瑟‧赫忍斯基是誰?透過這本書,我們有辦法發現甚麼前所未聞的真知嗎?

 

若瑟神父說:「一切都出於共享的生活經驗,從來就不是理論。」(p 156) 就像四部福音一樣,因為出自生活經驗,這本書也常出現一些比喻與圖像。

 

例如,最貧窮的人是人體的動脈,透過它,血液得以暢流全身。如果動脈被阻塞了,整個身體就枯萎了。對教會來說,處境最艱困的人是動脈,拯救動脈使之得以暢通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如果恩寵透過他們而流通,整個身體都將得到滋潤。」

 

例如,【水的比喻】,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 

 

「對我來說,自由的天主像一湍清流,水善利萬物、吸引著所有的生命。相對於天主,一個自由的人意謂著,他眼中沒有任何人是乏味、無用的;那些妨礙我們去發揮天性及瞭解他人的絆腳石,他一一清除。」(228頁)

 

例如,【溺水者的比喻】,惻隱之心 

 

「一個掉在水裡面的人成了溺水者,這個溺水者是站在河岸上的那個人的反面,溺水者的圖像讓他感到恐懼,怯步。不過,溺水者是要拯救的,而且耶穌說他是首先要拯救的。他肯定地說:我們的救贖端賴他是否得救。他說這個溺水者是衡量指標,衡量我們對天主、對天主的拯救計畫的投身是否確實。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個溺水者化身為一個被赤貧蹂躪摧毀的人,他是這樣地被糟蹋,以至於我們認不出他來。」(42頁) 

 

能不能理解這本書,非關年齡、國籍、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或宗教信仰,最大的關鍵,或許還是生命經驗,我們能不能在實際生活中肯認被損毀的神的肖像。 

 

一個主教,如果沒有對赤貧的敏感度,不見得會比一個絲毫沒有基督宗教背景的佛教徒更懂若瑟神父這本書。 

 

一個神學博士,如果沒有與赤貧者長期來往的經驗,不見得會比一個每天與貧困搏鬥的母親更能進入這本書的精隨。 

 

花蓮一個四個孩子的母親,生活困頓卻充滿對人的友愛,她在看完若瑟神父的書後,首先寫的,還是生活經驗,她也運用圖像與比喻:「窮人的生命總是充滿各種困難與壓迫,他們時而為生活戰鬥,充滿希望,時而掉進黑暗的恐懼中,一出生就注定要被不正義的巨大河流所吞沒。在一切善舉與慈悲之中,每個人都注意到了這條河流的存在,但礙於法令、礙於程序,我們莫可奈何,常常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窮人死於非命。<…>」

 

窮人之所以死於非命,是因為我們愛的不夠,我們愛得不夠,是因為認識不深。

 

對我來說,若瑟神父這本書充滿著對人的認識與理解,對人類整體命運的洞察、對經濟、政治、歷史與知識建構的反思,也因此,它引導我們重新認識、重新思考這一切,最終,不僅愛窮人,也對富人充滿耐心,好讓「每個人在死亡之前,都能夠將自己的最好貢獻出來。」

 

1987年十月十七日,第一次【世界拒絕赤貧日】,在巴黎自由人權廣場,他呼籲人類大團體,意識到:「哪裡有人被迫生活在赤貧中,那裏的人權就受到侵犯、剝奪,團結起來,為使人權受到尊重,是我們神聖的義務。」

 

若瑟神父呼籲我們團結起來,把自己的最好貢獻出來,那是出自窮人內心深處最深的呼籲,就像住在三重的一個非常貧困的吳先生前些日子跟我說的:

「我們都很渺小,像一粒沙,風一吹,就飛走了。

如果沒有團結,就像一盤散沙,天天在那裡風吹沙。」

 

就像花蓮處境艱難卻充滿智慧的庶民老師林先生說的:「每個人都是珍珠,要像是串珍珠一樣來串連彼此的力量,而且串珍珠項鍊得先打個結才不會邊串邊掉。」

 

希望藉由這本書,串連每個讀者心中的最好,切盼每個人,窮人一如富人,在有生之年,都能貢獻自己的最好。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monica-yang/%E4%B8%80%E5%88%87%E9%83%BD%E5%87%BA%E6%96%BC%E5%85%B1%E4%BA%AB%E7%9A%84%E7%94%9F%E6%B4%BB%E7%B6%93%E9%A9%97%E5%BE%9E%E4%BE%86%E5%B0%B1%E4%B8%8D%E6%98%AF%E7%90%86%E8%AB%96/5963027270946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