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Claude Pair的教改旅程:法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Shwushiow Yang 寫於 2010年9月7日 5:33







上星期談到安瑪莉,一個曾經擔任過小學老師的志願者,如何透過貼近弱勢兒童及他們的家庭,進行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也談到,除非發生奇蹟,否則以一己知力,絕對無法撼動整個教育體制...


 


這星期我門們來看看,一個喜歡學校,學校也喜歡他的孩子,長大成為教育部官員後,怎麼幫助學校喜歡每個小孩, 而且也讓每個小孩喜歡上學校?


 






克勞德‧貝爾(Claude Pair)
  



第二部、由上往下的旅程:


克勞德‧貝爾(Claude Pair)一起面對有教無類的理想與現實的衝擊 



  • 「教」是有教無類的「教」 

克勞德‧貝爾從小到大都是人見人愛的好學生,他喜歡學校,學校也喜歡他。六十多歲,帶著厚厚的眼鏡,在高層公務員的身分背後,那雙慧黠的眼睛背後,散發出那股兒時至今從未消退的熱情:喜歡挑戰艱深的問題。


 


知識、學問對他來說一直是一種挑戰、一股熱情,一種嚴謹的態度。學問成了他的志業、是他生命的核心。這志業帶領他為國家未來的精英傳道、授業、解惑,這志業讓他成為熱門領域的頂尖研究者,特別是資訊科技的教學。


 


他為何要在將要鋪陳的故事中投入這麼多麼多心力?


 


克勞德回憶起自己的母親,身為小學老師,他的母親總是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毫無例外。對他的母親來說,只有當教育者忠於初衷時,才配得上“教育”這兩個字: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終極目標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成功地學習。知識本身是好的,必須廣泛地分享,不應該變成一種特權。



  • 被調職到教育部 

母親所抱持的這些價值觀,帶領著克勞德指出學校資訊課程面對的挑戰:這是讓所有學童都能學習的良機,或者,它將擴大知識的貧富差距?有一個電視節目邀請他針對這個主題發言,之後,他的能力受到矚目,一種與品德相連的能力。當時剛上任的教育部部長阿朗‧薩法利(Alain Savary)決定將全國高中教育的領航責任交付給他,克勞德回憶此事:


 


「我的生涯就此轉向,轉向一條要求非常嚴苛的溪流,但這溪流也領我匯整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抉擇,從那個時刻起,我的生命都投注在法國教育的組織與推進上。」


 


這是1981年,那個時期有點像中國的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面對社會正義,大家充滿熱情,覺得一切都是可能的。阿朗‧薩法利首開「教育優先區」,賦予貧困社區更多教育資源。在總理的要求下,Bertrand Schwartz草擬了一份報告,說明該如何對抗失業與協助遭受排斥的年輕人。克勞德‧貝爾則大力推動高中技職教育,希望對症下藥,有效地對抗文化與社會方面的不平等以及年輕人失業的現狀。


 


在這個時期,克勞德‧貝爾第一次和第四世界正面相對。之前他已經聽過大女兒談過這個運動,因她參加過南西市(Nancy)的街頭圖書館。他對街頭圖書館的印象是:「還不錯的活動,如此而已。」


 


「1984年的某個星期天早上,我代表教育部部長參加一場第四世界的青年會議,由若瑟神父主持。平時我所遇到的人都說高中技職教育實在是沒什麼品質,高職文憑沒什麼價值,但是那場會議的年輕人卻要求進入高職的權利,渴望準備技能檢定考試…。我意識到處境艱難的人們可以帶給主事者新的觀點,跟流行的輿論很不一樣。」


 


不久之後,部長換人,政治風向改變,克勞德‧貝爾表達了他的異議,離開了他的職位。回到南西大學,他把學校教育面對的挑戰寫在《Rue du Bac》 一書裡,接著更將他的研究方向轉到:資訊教育與學習障礙的化解。


 


透過他的妻子莫尼加(Monique),他更進一步地認識了第四世界運動。事實上,莫尼加在養育了五個孩子之後,扛起「第四世界出版社」在法國北區的發行與推廣責任。推動莫尼加的力量,同樣是對知識的熱愛,不過那是另一種知識,是窮人獻給這個社會的知識。她對這份事工充滿熱情,而且得心應手。她認識第四世界出版的每一本書,並把它們介紹給家人,她非常認同若瑟‧郝忍斯基的思想。1988年2月14日,若瑟神父辭世。巧合的是,前教育部部長阿朗‧薩法利也在同一天過世。那天晚上,莫尼加告訴她先生:「我們兩人都失去了大家長。」


 


 





(下集待續...)


 



楊淑秀譯自《民主藝匠》 ,p39-41


--普通人、赤貧家庭及社會機構如何形塑結盟,一起對抗社會排斥?


Artisans of Democracy: How Ordinary People, Families in Extreme Poverty,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Become Allies to Overcome Social Exclusion.


 


作者:Jona M. Rosenfeld 與 Bruno Tardieu


出版社: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y 28, 2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