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學校疏於往來的家庭



Monica Yang 寫於 2010年9月25日 5:37












上回提到安瑪莉邀請吉斯波‧津托來小組分享經驗。這個在教育優先區辦教育的校長確信其他有類似經驗的人一定跟他一樣,很願意站出來做見證。


 



在吉斯波‧津托決定性的經驗分享之後,研討會的計畫內涵終於敲定:一半的時間用來聆聽學生家庭面對的困境與期待,另一半的時間則用來認識親師合作的成功經驗,研討會之前的幾個月就拿來尋找這樣的經驗。


 


一個由研究院主辦的研討會:以所有的學生家長為夥伴


  





法國,2007, Francois Phliponeau攝


 


最後的準備工作


 


研討會之前的幾個星期,是一段密集準備的時光,籌備人員邀請並諮詢那些和學校最疏於往來的家庭,同時也邀請一些專業人員,他們嘗試讓學校成為沒有分別心的教育所在,但是,他們很可能孤軍奮戰,沒有得到支持。


 


之前我們提過米些爾夫婦,兩人都是小學老師,他們在學校老師和特困家長的支持下,說服校長親自到研討會介紹他們的「新學校計畫」,特困家長保羅費妮也是這個計畫的創始成員之一,我們說過,這個計畫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家長的參與,特別是和學校最疏遠的家長。


 


在另一個城市,一位特教老師和一個文盲的母親一起準備一場演說,闡述學校和家長建立成功夥伴關係的要件,及其對學童的影響。


 


還有一個小兒科醫師,他的婦幼保健中心位於一個緊急收容營區,他詢問所有到他中心的父母,問他們生活條件與兒童發展兩者之間的關聯,這些父母由於生活條件太過災難性,無法親自出席研討會,但是,醫生將為他們代言。


 


另一群父母則和一位鄉間的家庭協會代表,以及一名社工員一起準備,他們想要說明在一個“融入的最低生活保障金”[1]的社福架構下,他們怎麼通力合作,協助孩子們成功地學習。


 


一名都市社會發展計畫的協調員、一位該區的校長,偕同家長,也著手準備,他們解釋每次開學前,大家如何共事,有系統地拜訪社區的每個家長。


 


還有許多類似的準備工作,在整個法國北區同時展開。


 


 


(下集待續...)


 


 




[1]譯注:融入的最低生活保障金(Revenu minimum d’insertion,簡稱RMI) 。該法案的基本目的,是把滿足基本需求的權利和融入社會及就業市場的期望連結起來。它由一筆收入津貼和一項附帶的“融入合約”組成,要求接受者在領取保障金之前先簽署一份“合約”,保證從事某種融入活動;包括發展其社會自主性的行動、職業嵌入培訓、企業中的教育、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中的集體性相關活動等等。雖然這筆保障金所提供的收入水準不高,但它可以使接受者滿足某些基本需求。而且由於這種收入的經常性和穩定性,接受者可以作出長期規劃並因而能夠獲得一個融入社會的機會。




 


 


楊淑秀譯自《民主藝匠》 ,p52-53


--普通人、赤貧家庭及社會機構如何形塑結盟,一起對抗社會排斥?


Artisans of Democracy: How Ordinary People, Families in Extreme Poverty,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Become Allies to Overcome Social Exclusion.


作者:Jona M. Rosenfeld 與 Bruno Tardieu


出版社: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May 28, 20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