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班週記: 2011/2/14 ~2/18


蔡華忠寫於 2011221 0:18


                                                   遇見「認真」新生命


       這個星期是轉變的一周,班上的新老師給我很大的動力,「她」努力學習的個性與遇見問題時的深究,當然這也讓我面對了之前大而化之的性格帶來的「災難」,相較之下她的認真對上我的散漫真是很大的對比;園方也看到了這點,我也被「訓戒」了一番,我想這一番提醒是遇見新生命的開端吧,遇見一個認真的新生命,遇見一個真實面對孩子的新生命。


      「華德福是自由的教育」這樣說是不夠的,更深刻的來說華德福是引導人「得自由」的教育,在這周的責難下,我看清了這一點,大而化之的我讓孩子在我自以為是的「自由」中成長,孩子在自由中做亂、在自由中起衝突、在自由中哭鬧、在自由中不知所措……在這樣的自由中,孩子只得到了「無所是從」,孩子是無法真實的「得自由」,想不到我在華德福這些年,在此時此刻才看清這一點。


       從這周開始,我就開始行「得自由的教育」,首先是「規則」的確立,自由中是有規則的嗎?自由中是有規則來限制的嗎?那我先不說自由,先來談談自然,自然而然的自然,順乎天命謂之自然,天命我想就是一種規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物不就以此為依靠;我想人也一樣的,但是人除了自然的法則外還有「人為的規範」,「人為的規範」不是一昧的不自由或是老莊思想中說的那樣的不自然,當人有意識後這些規範是必然產生的,這也是文化中的瑰寶,只是在教育中我們如何表現出這份瑰寶的美與根本,這也就是華德福所說的「規律的生活」,這份規律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人為」所訂出來富有美感的生活,要是真的只用自然而然的規律,我想我們會跟動物一樣人吃人吧,畢竟意識的進化是在「人為」中一步一步進步過來的,我們享受自然的美,也當享受那文化的美。


       訂定「美好的規律」就成了班上的首要目標,什麼叫美好呢?我覺得蠻難說的,但是大概就是面對生活該有的質感吧,把這份質感帶到班上,讓孩子可以體驗那份美好的質感;孩子可以做不到我們為他們做的,但我們卻要為他們做到最良善的生命態度,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成為未來孩子面對生命的態度,這也是身為教師的我要為他們責的。


        在校園中「美好的規律」大概可分為:時間的配當,接下來是課程的傳授、教師的生命態度與合適事件的處理態度;時間的配當可說是規律中最重要的元素了,就像日出日落一樣,亂了套那就什麼事也不用做了,在時間中最重要的就是「呼」與「吸」的規律了,從這學期開始,我訂下班上的時間上規律,當然在這周的「遇見」讓我更加落實了,我把時間規律分為,玩(室內)、晨圈、點心時間、課程、玩(戶外)、故事、午餐、午睡、點心時間、玩(室內或戶外)、手指謠或小故事、放學,當然在之前我也是以這樣的規律帶班,但為何我說更「落實」呢?那是因為我之前自以為是的自由,讓孩子在這樣的自由中去體驗這樣的時間配當,試想這樣的自由中孩子會如何去面對時間呢?我看見的是亂、亂、亂,有的孩子想這樣,有的孩子想那樣,這樣的自由可不是好事,這也許是我之前聽課時誤解了老師的意思,把自由當成孩子不進入規律也可以的迷思;現在重點不在於孩子要不要進入規律而是規律是否能吸引孩子進入,說句強硬的話「我就是要想辦法讓小孩進入我的美好規律中,因為我是白兔王國的國王」首先我會把課程的引導變得很有趣,無論是口語上與肢體動作上,都是柔美的,但是別以為孩子這樣就一定買單,還是會有想飛走的,飛走的在這一周的「確定規則」中我可不想「放過」他們,助理老師會把她引導回來課程中,當我看見飛走的孩子也靜靜的進入時間的規律中,我想很多孩子是為了飛走而飛走的,當我有這層的理解,怎能讓孩子飛走呢,畢竟課程中有許多美好的質感是要孩子去體驗與感受的,飛走了就得不到滋養了,這就是學習的現實對吧,就好比書不翻開來,那書中知識就出不來了。


       接下來我想談談「合適的事件處理態度」,先不談什麼叫合適,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堅持,這也是我的罩門所在,我是個過於溫和的人,所以面對孩子我就很容易心軟,但是我又有點「金牛座」那種牛脾氣,所以當孩子碰到我的底限,我也很容易的板著一張臭臉;所以周我要練習的是「堅持」而不心軟,當做「必」做、當罰「必」罰,我這樣說不是殘忍,重點在於希望孩子真正的「得自由」,得自由是指我們面對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放手去做,面對不該做的事我們又能克制自己不去做,當然對孩子來說這是難了點,所以首要的就是「當做必做」與「當罰必罰」;重點在於「必」這個字也就是「堅持」,當我們不「狠」下心來堅持與我們訂下的規則時,孩子就會對周遭事物「發狠」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我們的愛是要讓他們感受愛、學會分享愛,而不是我們把不堅持當成愛讓孩子在這樣的愛中發狠,所以發點狠才叫愛,因為這點狠是要讓孩子得自由、學會愛,我們要相信孩子是能體會到這點的,就算他們體會不到也能在和諧的班級氛圍下感受到平靜與規律。


       最後我來談一下,什麼叫當做必做、當罰必罰,「做」就是規律中的事必做,不論是老師(大人)或是孩子,「罰」就是違反規則必罰,做比較好說,但是罰就不較不好拿捏了,這也是我們常聽到「現在老師難做」的原因,罰是必然會讓孩子感受到不舒服的,如果要給他舒服還有必要罰嗎?所以,我們就先不用去理會舒不舒服這點,畢竟孩子是讓他人不舒服才被罰的,如果不是如此,我們就只需要用引導的就好,所以真的會被罰的孩子在班上只有因衝突而打架的,打架我把他視為一種肢體的語言,當口語無法明說清楚時肢體必然有所動作,就好比我們說東西很長很大,我們的手自然就會比出多長多大,當孩子吵架吵到說不清,手和腳就來幫忙了,所以這不是「惡」而是自然的反應;我們要罰,罰的是孩子當下打人的手、腳或是口,我們可以用點力(只是用點力,而不是要他受傷)按摩他的手腳,告訴他手腳的真實功用,順道告知有衝突可說那些合適的話,因為說不清才會打;最後還是罰,罰的是孩子當下的情緒,請孩子休息一下(不能只是一下下,一下下的話孩子就感受不到罰的不舒服了,最少也要有10~15分鐘);「得自由」只能用生命去體會,不是用說的就好,在大人是如此,在小孩也是,當孩子用身體理解了,當下的不自由就能轉化成未來「從心所欲」的自由了。


       謝謝每一個人給我的觀照與提醒,讓我更加的深刻認識華德福,我想我就跟那些孩子一樣,用我當下覺得的不自由去轉化成從心所欲的「真自由」,我相信這樣是可以滋養到孩子的。


                                    未來的日子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