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交流互惠Le croisement des savoirs 


 



20091-2                                               發行人:第四世界中文部


聯絡人:楊淑秀                                                 話:886-03- 8465593


編輯顧問:孟武盛、林燦仁、陳慧鈴、陳香綾、潘玉玲(按筆畫順序)


 


他們都說不可能,這事絕不可能成就,絕不可能。但是今天,我們辦到了。


─佚名


 


本期要目:



  • 對抗貧窮,是慈善還是義務?  楊淑秀
  • 一位第四世界朋友的分享      潘玉玲
  • 《民主藝匠》:普通人、赤貧家庭及社會機構如何形塑結盟,一起對抗社會排斥?

可敬的朋友


牛年平安!很久沒給朋友們寫信了,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


去年 十二月十日 「世界人權日」,第四世界運動受邀到台北輔仁大學演講,講題是:「對抗貧窮,是慈善還是義務?」演講前,一名學生好奇的問系上老師:「答案到底是什麼?」老師反問他:「你覺得呢?」學生慧黠地答:「我不能說。」


 


演講結束時,一位資深的老師倒是說了話:「貧窮不可能消失。」台上的演講者不禁皺起眉頭,因自己沒能成功傳達信念而失望。台下一名法文研究所的學生倒是平靜地回應:「不試試看,怎麼知道不可能?」


 


今年 一月二十日 ,美國首位非洲裔總統就職了。他的當選與就職象徵著一條希望之路,從黑奴到國家領袖。這則國際新聞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多年前出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句標語:


 


他們都說不可能,這事絕不可能成就,絕不可能。但是今天,我們辦到了。


 


大多美國非裔祖先都是在十七、十八世紀被販賣到美洲大陸的,在長達四百多年的奴隸貿易中,從非洲運到美洲的黑人估計有一千兩百萬到三千萬。 1863年林肯總統發布解放黑奴宣言,有四百萬黑奴獲得自由…。但是,南方各州卻繼續實施種族隔離政策,黑人和白人不能在同一個餐廳吃飯,不能讀同一所學校…。幾百年後的今天,非裔的 歐巴馬 先生成為美國總統。


 


四百年前搭上奴隸船的非洲黑奴,怎能料想到他們的後裔,有一天會成為新大陸的領導人?而且是一位代表了「無畏的希望」的領導人。歐巴馬在今年一月的就職演說中,以這段話做結語


在最寒冷的時候,美國的先輩這樣說:讓我們告訴未來的世界,只有希望和美德可以生存。


 


是的,年輕的法文系學生和年輕的歐巴馬總統拒絕放棄,他們所懷抱的,絕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歷史證明,即便奴隸制度擁有巨大商機,良知還是戰勝了貪欲,受壓迫者還是掙脫了鎖鍊。


 


我們深知改變是一條漫長的路,而且世局險峻,但,這並不阻止我們懷抱希望。


 


日前,一位中國內地的朋友憂心地告訴我: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按照中國官方數字今年將有兩千萬農民工失業,這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生活沒有什麼基本保障可言,這一波危機,會讓多少農民重返赤貧的境地?


面對這樣的冷峻的事實,我們如何想像駭人數字背後隱藏的艱辛與盼望?


若瑟‧赫忍斯基[1]說:「聆聽他人,不是承受對方的悲苦,而是將他的悲苦轉化為喜樂;不是和絕望者一起絕望,而是和絕望者一起活出希望。如何活出希望?而且是歐巴馬總統那種「無畏的希望」?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每個人都可以有所貢獻!


 


本期《知識的交流互惠》和大家分享一位朋友的見證,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也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鼓勵自己的孩子和貧困的孩子建立友誼?她將告訴我們,對抗赤貧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觀,一種對人的看法。


 


此外,也要跟朋友們介紹一本好書:《民主藝匠》內容描述十二個振奮人心的故事。我們會看到普通百姓如何和特困者,以及其他各種社會機構成為夥伴成功的攜手改變極端貧困造成的種種不義。


 


歡迎朋友們在閱讀後給予回饋,甚至像這位台北的母親一樣,投稿、分享您的經驗。


 


 


第四世界持久志願者楊淑秀敬上


一位第四世界朋友的分享      潘玉玲


 


第一次認識第四世界是在1997年。在平安居認識了德籍志願者劉豫虹,當初的第一個印象是佩服這些外籍志願者,同時也對這個總部位於巴黎的第四世界運動感到好奇。那幾年台灣的經濟好,提到「窮人的尊嚴」這樣的議題,好像不容易即刻喚起人的注意。不過,那段在平安居擔任義工以及與第四世界接觸的日子,讓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對貧窮認知的不足。


 


1998年初和外子燦仁到了馬尼拉讀書,於是也開始參加第四世界每個月在黎薩公園(Rizal Park)的聚會與活動。2002年底回台灣到現在,一直斷斷續續地參加聚會,其中認識了許多朋友,也認識了所謂的窮人很自然地,這些人也就成為我們共同的朋友與關懷的對象。因著第四世界,我認識到窮人的尊嚴,當這些人訴說著自己在生活中被歧視或甚而剝奪其某些權利的時候,那種同情與憤慨的心情油然而生。


 


與第四世界朋友的交往中,啟發了我對於窮人的責任,那種責任不是物質的施捨,而是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我一直在思考著,究竟我可以幫助他們什麼?我該怎麼樣教導我的孩子來認識窮人?爲什麼街頭那些不認識的遊民對我意義不大?而那些參與第四世界的窮人、遊民卻是我關心的對象?他們同為上天的子民,對我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嗎?我的心態需要調整嗎?爲什麼我關心的範圍只限定於我認識的族群?


 


不久之前,一中年女子到我們教堂尋求協助,訴說著她走投無路的困窘,她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憤怒,憤怒地訴說著這世界對她的不公。她那飽經滄桑的臉龐訴說著過往的心傷,不過,與她對話的印象中,感受到她的憤怒不僅是因為物質的匱乏,而是長期流浪所遭受的鄙視與創傷,那種情緒長久沉寂於心中,遇到可宣洩的管道就像滾滾大河傾流而出。那畫面也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中,我一直思索著,在給予施捨的同時,我們的心態究竟如何?是放下身段與之交往,像是幫助一位落難的朋友嗎?


 


如果時間允許,我和燦仁喜歡帶著孩子們參加第四世界運動的聚會,讓孩子也有機會接觸不同環境的朋友。大家一起聚會也分享生活上的種種,我想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與交流,是孩子們在學校所學習不到的經驗。透過與志願者的聯繫,兩個孩子開始與花蓮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孩童通信。很有意思,平常很小氣的家中老大竟然對那位沒見過面的小朋友特別大方,凡是有好的文具都會保留下來,然後在每次的信中放入一些小東西與之分享,例如一塊擦布或一張貼紙等。當她輾轉知道這位朋友因為貧窮而在班上被歧視甚至欺負時,女兒表現出來是一種打抱不平的態度,彷彿那位不曾見過面的朋友是她的手足,這令我很驚訝,原來孩童的純真友誼可以打破貧窮的疆界,跨越我們對窮人的狹隘偏見所造成的歧視與冷漠。


 


一度在公車上遇到一位第四世界運動的朋友,當時高興地請他在我身旁的空位坐下,聊天的同時我注意到別人不悅的眼神,不知是朋友身上的氣味抑或是穿著影響了他們。當時心裡很不舒服,那是一種被人輕視的感覺。不過,這樣的經驗讓我體驗到,被人歧視是很難承受的心理壓力,對我們是如此,對窮人又何嘗不是。改變別人的看法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堅持去做合乎正義的事。甘地曾講述當今世界七大重罪,其中一項是:「有宗教而沒有犧牲。」這句話值得我們有宗教信仰者的反省與借鏡。其實,窮人就像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我們看見曙光下真正的友誼,也看見他們努力與生命搏鬥的勇氣與毅力。不曾窮困潦倒過的我們,也許一輩子都無法體會到他們爲生命所做的見證。


 


第四世界創辦者若瑟神父說:「哪裡有人被迫生活在赤貧中,那裡的人權就受到侵犯、剝奪,團結起來爲使人權受到尊重是我們神聖的義務。」今年適逢第四世界運動來華20週年,願以此話和大家共勉,並提醒朋友對人權的重視。回顧過去與第四世界交往的經驗,這段友誼豐富了我的人生,讓我有更美好的價值觀留給孩子。


 


-----------------------------------------------------------------------------------------------------------------------


好書介紹


民主藝匠:普通人、赤貧家庭及社會機構如何形塑結盟,一起對抗社會排斥?


Artisans of Democracy: How Ordinary People, Families in Extreme Poverty,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Become Allies to Overcome Social Exclusion.


 


作者Jona M. Rosenfeld Bruno Tardieu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出版, 2000


 


在當今社會極端貧窮真的是無可避免的嗎《民主藝匠》一書舉證歷歷訴說了十二個故事告訴我們普通百姓如何和特困者及其他各種社會機構成為夥伴成功的攜手改變極端貧困造成的種種不義。


 


這些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歐洲、北美和中東,有著非常不同的場景:學校系統、國營企業、國家諮詢委員會、知名報社、市政府、工會、歐盟組織、小型企業、司法單位、農村和教堂、聯合國及一所社會工作學院。


 


沒有人可以單獨面對極端貧窮,也沒有誰是赤貧的唯一負責人,對抗赤貧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不光是專家或助人工作者的事業。


 


《莊子》天下篇說:「天下之治方述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大家都說自己有道理,賣瓜老王免不了愛自誇。難道本書作者Bruno TardieuJona M. Rosenfeld會講出什麼我們沒聽過的新道理?那得要讀者自己來判斷。去年在法國,倒是有一位美國波斯頓大學的社會政策教授告訴我:「《民主藝匠》是我這輩子最喜歡的一本書!」


 


Tardieu是國際第四世界的持久志願者1990年代來過台灣重點不在於他是數學博士或是他擔任過國際第四世界運動在美國與法國的領導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他將自己的生命與赤貧族群的命運深深連結,那就是為什麼他費盡心思,四處去採集對抗赤貧的真實故事。另一名作者,Jona M. Rosenfeld則是耶路冷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創辦人之一,也是以色列JDC兒童青少年Brookdale中心的首席顧問。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找這本書,本書有英文與法文兩種版本。


英文版:http://www.amazon.com/Artisans-Democracy-Jona-M-Rosenfeld/dp/0761816666


法文版:http://livre.fnac.com/a925423/Jason-Rosenfeld-Artisans-de-la-democratie


 


 








[1]若瑟‧赫忍斯基(1917-1988),第四世界運動的創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社群工作者 的頭像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社群工作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